發表文章

輕食店鋪用的12款雞肉醃製配料表

好多组員都成日話雞胸白烚無味 想加醃料又吾知用乜先配搭到🤔 網上找到一些資料希望幫到大家 輕食店鋪用的12款雞肉醃製配料表 1⃣️中式芝麻醬風味:芝麻30g 醬油45g 水100g 芝麻油30g 四川花椒5g 五香粉5g 蒜末5g 2⃣️檸檬蒜香風味:檸檬皮15g 檸檬汁25g 鹽1g 橄欖油15g 第戎芥末3g 蒜末5g 黑胡椒0.5g 蒔蘿碎30g 3⃣️希臘酸奶風味:純酸奶50g 橄欖油25g 檸檬2個 蒜末6g 鹽2g 干牛至15g 黑胡椒1g 4⃣️BBQ燒烤風味雞胸:橄欖油5g 紅糖8g 芥末粉1g 海鹽1g 大蒜粉2g 黑胡椒2g 辣椒粉1g 洋蔥粉2g 燒烤醬50g 5⃣️意式香草風味:橄欖油60g 檸檬汁15g 蘋果醋15g 水15g 蒜末5g 義大利調味料5g 羅勒碎15g 紅辣椒片5g 歐芹碎30g 6⃣️檸檬胡椒風味:義大利調味料3g 檸檬汁10g 黑胡椒3g 鹽2g 大蒜粉2g 無鹽黃油20g 橄欖油8g 麵粉10g 歐芹8g 檸檬皮2g 7⃣️濃郁蒜香風味:乾白葡萄酒40g 咸黃油30g 檸檬汁15g 百里香2枝 歐芹5g 大蒜20瓣 鹽2g 黑胡椒1g 8⃣️義大利奶酪風味:義大利調味料15g 雞蛋1個 大蒜粉3g 麵粉30g 帕爾馬和羅馬諾乾酪碎60g 9⃣️蜂蜜芥末風味:蜂蜜40g 第戎芥末25g 醬油20g 咖喱粉5g 🔟清新香草風味:檸檬汁30g 伍斯特沙司15g 橄欖油15g 蒜末3g 干歐芹5g 干羅勒5g 鹽1g 黑胡椒1g 1⃣️1⃣️墨西哥酸辣風味:橄欖油5g 墨西哥辣椒50g 檸檬汁15g 大蒜末6g 鹽2g 黑胡椒1g 1⃣️2⃣️照燒雞肉醃料:醬油50g 薑末10g 蒜末5g 是拉差醬3g 楓糖漿45g 蔥末30g米醋30g #當然有啲調味料未必適合減肥用請自行判斷

你所恐懼的,就是你必須面對的

▍你所恐懼的,就是你必須面對的 有一名女士擔心自己四十歲的兒子生病了,他患有自閉症,必須與她同住幾個禮拜才能回到他的團體家屋(譯註:group home,一種社區式長期照護機構)。 她說:「我實在是對他太生氣了。他過馬路不看路,差點就被公車撞!我對他大喊:『我要你當個正常人,我要你健康。』」   「妳要妳的自閉症兒子當正常人。」 「對。」 「妳要他變得不是他自己。」 「他必須改變。」 「一個四十年來自閉症從未改變的兒子必須改變。這是可能的嗎?」 「不,我想不可能。」 「我們希望我們的憤怒可以讓他沒有自閉症,但這辦不到,對吧?」 「對,辦不到。」 「他一直都有自閉症。妳已經等待了四十年,希望出現一個正常的兒子、而不是妳原有的自閉症兒子。我懂,誰不想呢?我們要不要來為那個妳從未擁有、也永遠不會擁有的正常兒子辦一場葬禮?」   她彎下腰開始啜泣。   我之所以提醒這位母親一直在否認事情,並非是為了帶給她痛苦,而是要讓她解脫――從那個已經折磨她四十年的幻想中解脫。透過面對她的現實人生,我讓她知道她也能面對。當她放掉那位不存在的兒子,就能接納真正擁有的兒子。   她能夠學會看見事實嗎?她能讓兒子仍舊有自閉症嗎?請注意,事實不會被給予或被接受。心理治療師只能點出個案現存的真相,領悟只會從個案的內心出現,而不是來自治療師的雙唇。 一旦這位母親承認了自己的願望,就能發現自己現在能擁有的:她兒子本來的樣貌。她幻想中的空缺就會由「原本的兒子」填補,而當她看穿自己所想要的並非現實,如何與她真實兒子共處的方法就不證自明。有趣的是,她越能面對事實,就越不用忍受來自謊言的磨難。   她幻想的能力並沒有消失,只是很勉強地從幻想中清醒。我無法讓她脫離自己的願望,只能幫她看到那個她總是拒絕承認存在的真實兒子。她那個沒有自閉症的兒子僅存在夢中,從未是事實。她在放手的過程中,揚棄了希望有一個正常兒子的渴望。這個願望有可能會再次出現,但這名母親可以自我觀察,而非執著於這個幻想,然後回頭去愛她所擁有的那個兒子。   我們慣於等待不存在的事物,而非接受現狀。一旦這位女士從自己的幻想中清醒、接受她兒子的現狀時,她可能會說:「噢,我的老天!其實是我,我需要變得正常。我需要在現實如公車像我衝來的時候,注意雙向路況。」   當我們與現狀連結時,我們就會變好;當我們與幻想連結時,我們就會生病。心理治療師會阻止我們逃離自

黎智英先生的求情信

黎智英先生的求情信 原文 I did not join the June 4th Vigil in Victoria Park. I lit a candle light in front of reporters to remind the world to remember and commemorate those young men and women, who 31 years ago in Tiananmen Square, put truth, just and goodness above their lives and died for them. If commemorat[ing] those who died because of injustice is a crime, then inflict on me that crime and let me suffer the punishment of this crime, so I may sha[r]e the burden and glory of those young men and women who shed their blood on June 4th to proclaim truth, justice and goodness. Lord, remember those who shed their blood, but do not remember their cruelty. Remember the fruits those young men and women have borne, because of what they did and grant. Lord, that the fruits of those young men and women have borne may be their redemption. May the power of love of the weak prevail over the power of destruction of the strong.

認罪被告陳情:一個城市有暴動,應感羞愧的並非人民,而是政府

【728上環暴動】認罪被告陳情:一個城市有暴動,應感羞愧的並非人民,而是政府 第二宗開審的7.28上環暴動案,20名受審後被定罪及1名認罪的被告今(4日)於西九龍法院大樓作求情。其中認罪,現年26歲的被告簡健煌親自陳詞,指事件近因是7.21警方縱容暴力,遠因是政府漠視民意,他對參與暴動直認不諱,因「當一個城市有暴動時,應感到羞愧嘅,並非人民,而係政府」。全文閱讀:https://bit.ly/3dpH35P ▴ ▴ ▴ ▴ ▴ ▴ ▴ ▴ ▴ ▴ ▴ ▴ ▴ ▴  陳情全文: 閣下你好,多謝閣下勸喻我申請法援,但我選擇用暴動罪被告身份作以下陳述。 先講暴動的近因,7月28日本來不是特別日子,是因7月21日警方對暴力縱容,令很多人感到寒心,當晚是民憤最深的一晚。7月27日在元朗南邊圍的示威,以及7月28日的本案,都承載著這種對不公義的憤怒。 至於暴動的遠因,我認為是民意不被彰顯,正如馬丁路德金曾經所說:「暴動是不被傾聽者的語言。」政府或法庭對於暴動的定性,正正是政府漠視民意,導致民怨沖天。我直認暴動而不諱,因為當一個城市有暴動的時候,應該感到羞愧的,不是人民,而是政府。 ◈ 「是你教我和平是沒有用的」 我們曾經相信和平的力量,6月9日,103萬人;6月16日,200萬人,兩次過百萬人的遊行井然有序,展現出民意如山之意,更贏得國際稱號。但政府依然無視市民要求撤回修例的聲音,繼續獨行獨斷,引出以後一連串的示威及暴動。7 月 1 日在立法會裡面,「是你教我和平是沒有用的」這句塗鴉,刻畫了多少無奈?多少失望?又有多少悲痛? 火光熊熊,暴動作為社會的病徵顯然易見,但背後原因往往無人問津,包括判暴動的法官。曾經有法官在判刑時說:「唔知示威者爭取咩、示咩威」,我認為示威者爭取的,是社會上的話語權,去參與社會運動、決策,亦即是所謂的「還權於民」。好可惜,現時制度沒有給予市民充分的話語權,亦沒有任何和平方法能夠扭轉這種制度,當社會充斥著逆民及無可反抗的政策時,制度就成為一種壓逼。「哪裡有壓逼,哪裡就有反抗」,以「槍桿子出政權」的毛澤東一句點出了革命的因由。 控方賴以起訴我們的《公安條例》,是因六七暴動延伸,雖然曾經因為人權爭議而撤銷,但主權移交過,在位於深圳的臨時立法會之中「借屍還魂」,並無民意受權。 ◈ 引《武狀元蘇乞衣》,重不重犯並不在我 選舉快來了,隨著選舉制度被完善,立法會只剩

三分鐘的定論~陳家亮醫生

三分鐘的定論~陳家亮醫生 有沒有想過,每當首次與陌生人交往,我們是怎樣決定對他的觀感?究竟是經過長時間的客觀分析,還是靠主觀感覺? 理性告訴我們應該要從多角度認識别人及懂得設身處地才下判斷,可是人性卻往往是「先入為主」、甚至是「以貌取人」。每當我們與陌生人接觸,第一個觀感是非常重要,而這個觀感往往是三分鐘內便形成。假若我對你感覺良好的話,往後的交往便會變得順暢,亦比較容易深入溝通及建立互信。相反地,假若我對你一開始的印象不好的話,那麽往後我便很容易帶着「有色眼鏡」看你。無論你說什麼或做什麼,我總是抱着懷疑及戒心,更談不上溝通或互信。往後即使付出很大力氣也未必可以改變别人對你先入為主的錯誤觀感。 這「三分鐘」的人性現象對我們行醫者是十分重要,甚至乎「好醫生」與「劣醫生」的分别都是取決於這「三分鐘」的感覺。 根據非官方統計,約六成對醫管局的投訴都是由於醫護與病人溝通不足所致。病人及家屬的投訴往往是醫生沒有解釋、或解釋不詳細不清楚等等;而醫護一方卻拿出證據表明自己是跟足程序做事,沒有半點遺漏或失職。事實上,很多這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案件都是源於缺乏初次見面的「三分鐘」功夫。可能因為頭「三分鐘」留下不理想的印象,令病人及家屬失去信心,甚至先入為主地形成了偏見。之後假若醫治過程及結果出現期望落差,便很容易引發爭拗及投訴。 試想想,每個首次步入診症室的病人,面對那個陌生醫生,很自然便感到忐忑不安、患得患失。小時候,我生病去看醫生,究竟面前這個醫生叔叔是「好人」還是「惡人」,不到一分鐘我便會下了定論,下次總希望再次遇上那個「好人醫生」。「好人醫生」有什麽好?很多時都只是靠第一次接觸的感覺,例如他經常與我有眼神接觸、他表現得願意聆聽、他的親切笑容及問候等等。 當然,我明白前綫醫生經常忙到喘不過氣,平均每個病人不夠六分鐘診症,又如何有空間去多聆聽、多問候?但「三分鐘」關注其實是醫患建立溝通互信的重要關鍵。打好了這「三分鐘」的良好基礎,往後的溝通和醫治過程將會暢順得多。 醫生也是人,人總不能盡善盡美,能夠獲得病人及家屬的信任是行醫不可或缺、也最有滿足感的。行醫多年,我也有經歷過醫治結果與預期有很大的落差,慶幸的是病人及家屬對我這樣說:「陳醫生,我知道你已經盡了力,只是生死有命⋯⋯」要得到病人及家屬的信任,便不可輕忽頭「三分鐘」了。 院長醫生週記(171)

《蘋果日報》創刊號 社論

1995年《蘋果日報》創刊社論全文 《蘋果日報》:我們屬於香港 我們要辦的是一份香港人的報紙。 尚有兩年香港的政權便要移交了,在這個時候辦報,不怕九七後情況有變嗎?我們怕。但我們不願意被恐懼所威嚇。我們更不願意被悲觀所蒙蔽。我們要積極樂觀地面對未來,因為我們是香港人!  過去,香港人靠自己一雙手創造了奇蹟;將來,香港人還要創造更多的奇蹟,因為香港人便是奇蹟。  不是嗎?我們創造了中國有史以來最自由、最富裕的地方,一個足以和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級大都會平起平坐的地方。我們怎能讓這個奇蹟畫上休止符?  在世界的資訊走廊上,香港雖然只是斗室一個,但我們清明通透,時刻與整個世界資訊交流:每一分、每一秒都受到世界傳媒注視、受世界輿論監察。在舉世眾目睽睽之下,誰敢貿然對香港胡作非為? 我們有緊扣世界脈搏的靈通資訊網絡,優良的自由法治傳統,無數世界級的人才……我們對中國和世界貿易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權衡利害,中國能不讓我們有一個自由充裕的生存空間?  我們是中國公民也是世界公民。我們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  就算九七後,我們對香港新聞自由的信心也絕不動搖,因為我們對資訊科技的通透力量有信心,因為我們深信黑暗遮蓋不住光明。是的,無論在香港或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傳媒的通透力量是自由繁榮的最大保證。  在資訊透明的今日,人民選擇自由的威力比任何力量都要強大。只要讀者選擇我們、支持我們的報道、認同我們的立場,那麼不管壓力有多大,我們都必定可以站立起來。沒有錯,我們要的是讀者們的支持,而不是任何勢力的扶持。只要我們做好分內的工作,我們深信眼睛雪亮的讀者們必定會給予我們支持。  我們深信,習慣了自由的香港人,對不合理的禁制、不公平的對待一定不會啞忍,因為天生下來香港人便對自由熱烈追求。  《蘋果日報》是香港人的報紙,香港人的意向就是我們的意向。  我們將忠誠地去緊守工作崗位,老老實實地做個驕傲的香港人。   《蘋果日報》創刊號 社論  1995年6月20日

Marco Wong 為父的心:把證書厚度轉化成孩子生命厚度的培育

為父的心:把證書厚度轉化成孩子生命厚度的培育 在今天事事講競爭、快人一步的時代。父母要看見孩子的寶貴,不重未來價值的培養孩子方式,變成小數一群。 越是做生命培育工作越久,我越是發現,生命有許多痛苦根源是來自一個人不能擔當自己角色,不能做心中的自己,生命中長存著一份從不滿足的空虛。 好可惜的是,在這世界上,一個人能做自己是多麼的荊棘滿途。一個成人能否安然的做回自己,乃在於他在孩童時,父母培育是以「價格」抑或是看見孩子「寶貴」定位,殿定了孩子未來的是否快樂與幸福。 深信讀到這裡,大部份父母都會認為自己一直都是看孩子為寶貴,以孩子快樂為培育重心。但在這點上,在我多年與香港青少年及家庭同行的觀察,我有共通的總結:大部份父母培育孩子的動機方向,是以孩子未來俱競爭力或是害怕孩子落後於人的「恐懼」為主導。 在社區,我們不難的看見,由懷胎十月至嬰兒期時,無數父母為孩子入能入到「心兒」幼稚園而張羅。有些「孟母三遷」只為到心儀校網,一些為入到好的學校而為孩子參加無數「證書課程」增加孩子生命的份量。所以,孩子在求學期間,父母都會盡己所能,讓孩子累積形形式式的証書。彷彿,證書厚度就是孩子未來的保證,保證能有較大機會入到好小學,有好的小學能入到好的中學,有好的中學便入到大學,有大學學位孩子人生就有了保證的「競爭力」。我不是扮清高的說上述種種皆不好不屑一顧,我會去告知各位:上述種種都是把「外在」所謂重要的加砌「貼金」於孩子身上,孩子要窮他們所有的時間重重覆覆去追逐。那麼他內裏呢?他自我價值呢?他認識自已嗎?他滿足欣賞他自已嗎?他能安然於自已嗎?他可以和自己和平相處嗎?他在一個人時能攸然自得、樂得自然? 我可以告訴大家,以我經歷所見,答案是否定的,大部份的孩子,內裏都是空空的,不知道自己為何要讀書?不知道為何而那麼忙,到底在追什麼?懷疑自已到底是誰?君不見,現今年青人擁有無數證書,但卻無人生方向。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共同的「在乎」: 在乎我們是否能「找到到自已」「做自己」、「實踐自已」、「活出自我真正價值」。 我們不難發現每個孩子天生出來就與生俱來便有獨特的個性,在孩子一路成長時,有他們特別的好奇、興趣、關注、才華、個性。這就他們的獨一無二由上天賦予的獨有價值。當孩子在一路成長過程,他們自小就不能做自已,而去活在別人的期望,擔當別人要求與角色。我們能想像及預計到,那孩子在未來就算是多麼成功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