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9的文章

水和魚的故事

💔💔😢😢😭 鱼和水的故事 鱼说:你好美,我想我喜欢上了你。 水说:傻瓜,那仅仅是好感而已。 鱼说:真的,我不骗你。 水说:我不相信一见钟情。 日子一天天过去,鱼对水的感情也日趋笃厚。 鱼说:我喜欢和你在一起。 水说:那是因为你早已适应了我。 鱼说:我喜欢你的味道。 水说:那是因为你已习惯了我的存 在。 几天后,水要继续远行。 鱼说:我已离不开你。 水说:过几天你就会忘了我的。 鱼说:不,我不会爱上除你以外的人。 水说:那是因为你还没有遇到除我以外的人。 鱼说:你是我的全部。 水说:你却不是我的唯一。 鱼说:你到底在追寻什么? 水说:只有海温暖的胸怀才是我的唯一。 鱼说:你难道不能为我而停留吗? 水说:不,一旦驻足,我就成了死水,就永远无法看到海的样子了。 鱼说:那我们能否并架齐驱? 水说:你永远无法追上我的脚步。 鱼说:你能否为我稍作等待? 水说:我只喜欢奔腾不息。 鱼说:无论如何,我都要陪你游向大海。 水说:别傻了,你只是一条淡水鱼。 鱼说:我不想让你一个人面对风浪。 水说:我不会因此而感激你。 鱼说:我不想博得你的感激,我只想和你在一起。 水说:你知道我不可能爱上你。 鱼说:但你不能剥夺我爱你的权利。 水说:你这样只会害了自己。 水和鱼经过了一条大河,鱼只剩下半条命。 鱼说:我不知道还能陪你多远。 水说:回去吧,这样的日子不适合你。 鱼说:不,就算到了最后一秒,我都不会放弃。 水说:你傻得迷失了自己。 鱼说:那你能否试着接受一个傻瓜的爱呢? 水说:你明知道我的心早已被海占据。 鱼说:为什么?你总不能试着爱上我? 水说:我只相信,海才是我的唯一。 鱼和水经过了一条大江,鱼的生命只剩下四分之一。 鱼说: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你会怎样? 水说:我会伤心,也会惋惜。 鱼说:那如果海不在了呢? 水说:我会心碎,也会随他死去。 鱼说:难道我们的朝夕相处还比不过一个幻影么? 水说:没有感情的相处只是多余的记忆。 鱼说:那海呢,你确信他会爱上你? 水说:他是我一生的梦,我不会放弃。 鱼无语,默默地陪水走完了剩下的距离。 终于,他们到了海边。水看到了她的海,但她却不是海的唯一。 是啊,海有博大的胸怀,博大到可以容纳百川在他怀里嬉戏,却无暇顾及水的存在。 水不愿做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你指責我,我感受到你的受傷 你討好我,我看到你需要認可 你超理智,我體會你的脆弱和害怕 你打岔,我懂得你如此渴望被看到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我不再防衛 所有力量在我們之間自由流動 委屈,沮喪,內疚,悲傷,憤怒,痛苦   當他們自由流淌 我在悲傷裡感到溫暖 在憤怒裡發現力量 在痛苦裡看到希望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我不再攻擊 我知道 當我不再傷害自己 便沒有人可以傷害我   我放下武器,敞開心 當我的心,柔軟起來 便在愛和慈悲裡 與你明亮而溫暖地相遇   原來,讓內心強大 我只需要,看到自己 接納我還不能做的 欣賞我已經做到的 並且相信,走過這個歷程 終究可以活出自己,綻放自己   家族治療大師Virginia Satir的詩

網絡文章

一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绝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并不存在「要是我当时做法不一样…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 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不符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那里,随时准备开始。 4.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这是如此简单。当生命中有些事情结束, 它会帮助我们进化。这是为什么,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进。 你坐在这里,读着这些文字,我相信绝非巧合。如果这些文字触动你的心弦,那是因为你的因缘成熟,你明白没有任何一片雪花会因为意外落在错的地方。 善待自己,爱你的存在,让自己快乐!

Ricky Chan: 剝奪孩子腦發育的機會?!

剝奪孩子腦發育的機會?! 人腦發育的第一階段約在升中學之前,是潛能的保留,所以出生時已具備遺傳中擁有的所有能力,開發的方式是「有機會用」才保留,而越少用的就被修剪刪除! 第二階段發腦約在12歲前後,被修剪保留的神經網絡突然增加很多很多新的連繫接點(突觸),所以原本簡單清晰的想法、取向、價值觀(別人教導、灌輸的),突然變得混亂、模糊,即之前接納家長、老師所教導認為對、錯的,現在變得不肯定,所以青春期的青少年,如你問他小學時他也認為對的事情,現在常會答「唔知呀」,是青春期其中一個口頭禪! 為何第二階段發育需要使原本清晰的想法變得模糊?原因可能是那些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只是概念的灌輸,而欠缺親身的驗證,這樣不利未來在複雜多變的真實世界中應用。所以提供另一次機會讓其自我驗證、經歷以建立個人較仔細複雜而並非簡單分類的神經網絡(自我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信念係統)。由於混亂、模糊所以不安及易被引動,易於人做我做,而之後所受的結果就是整合的個人真實經驗,自我的價值批判。 這人類腦發育的特性對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有何啟示? (1)12歲前不應將所有時間只用於某些能力的發展上(如只著重中、英、數、常的記憶學習 (2)12歲後不宜只灌輸單一認為對的知識,而是提供機會從多角度去嘗試、體驗、驗証複雜多變的原因和結果 現時香港第一階段培育方面,很多家長都醒覺;可惜第二階段培育多落在中學為保成績只著重快速灌輸而沒有機會思考體驗的教育模式中,所以年青人到大學也頭腦思想單純,不知世情險惡艱苦,以為一切是必然的,也不懂珍惜。所以有很多原來反叛性很強,很多紀律問題而差不多被趕出校(為何是「差不多」?因為學校根本無權趕學生出校,只能勸離)的學生,停學一年到不同環境、崗位體驗後,整個人都定下來,改變很大! 大家有否發覺?兒童期的孩子看電視或電影,很重視「忠」、「奸」、「正」、「邪」、「好」、「壞」,因他們的世界是傾向較簡單的分類以協助其快速判別事情和做抉擇;但到小學高年級及中學,即第二期發育,以往手機未普及前就會開始喜歡看小說,因為能滿足了他們對「忠」、「奸」、「正」、「邪」、「好」、「壞」的重新詮釋和定位,而且當中並不是「非黒即白」的,就如六大正派圍攻魔教光明頂,叫做「正派」就一定是正?被稱為「魔教」的就全部人、言行都是邪?青少年看得投入的原因是正中有邪、是中有非,以便日後他們走進社會,

心理諮詢師 胡慎之 : 幸福是有公式的。

節錄於[幸福的勇氣]推薦序三:-我遇見了所有的悲傷,但我依然願意前往 一文 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即著名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他從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幸福四要素,非常有趣。 第一個幸福要素是,我們總體的幸福感。 意思是對自己總體的生活狀態基本滿意,如沒病沒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找到了一段自己較為滿意的親蜜關係。 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較為完滿的生活狀態。 第二個幸福要素是,性格必須是快樂的。 性格有跨情境和跨時間的一致和穩定性。 如果一個人性格多變,或性格中呈現嚴重的雙面性,便要從自己的性格著手,改變自己。 因此,性格的一致性和穩定性跟幸福感有關。 幸福的人一般有快樂的性格,他們喜歡社會,喜歡他人,對未來充滿著向往和期待。 第三個幸福要素是,積極的情緒。 人生在世,我們總喜歡追求快樂,排斥負面情緒。 但生活中總有避免不了負面情緒的到來,我們會發現,有些人即使在負面情緒下,還是有很多積極的情緒產生,能感到幸福,同時內心還有感恩,同情,敬畏等感受。 第四個幸福要素是,愉悅的感覺。 當我們喜歡某件事情時,就去實現,自然而然會產生愉悅的感覺。例如,當我們吃到自己喜愛的食物時,在沙灘上漫步時,見到了旅途中各種優美的風景時,聞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時,都能體會到愉悅的感覺。 但不管是哪種因素,幸福一定是諸多元素累積在一起的。

Ricky Chan: 為何近年好像越來越多小朋友出現不自然下意識的「小動作」?

為何近年好像越來越多小朋友出現不自然下意識的「小動作」? 在我上一篇有關方法錯誤,越努力可能離成功越遠的帖文提到「越提示越緊張」的論點出街後,有家長提出上述問題,並希望了解與腦及神經系統的關係。既然近年越來越多小朋友出現這些現象,即很多家長都可能關注,所以在此再將我回覆的內容分享,希望自己孩子有出現這問題的家長了解,勿用錯方法: 「丘腦、杏仁核、下丘腦等接收到感官傳入有危險或情緖刺激的訊息,而産生需提升警覺或需立刻回應的緊急訊號,立刻影響自律或稱自主神經系統(ANS)作出生理上的回應,最明顯是釋放大量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心跳加速、呼吸急速、血糖提升、瞳孔擴大、肌肉收緊、冒汗等,即生理進入緊張狀態。反應強度當然危急的強度,所以一般疑慮不安,可能我們自己都感受過,就是行不安、坐不定、手心冒汗、肩膀繃緊,甚至咬手指或撕手皮等,但危機挑戰過去,我們的ANS會回復正常放鬆時的運作。可惜,當外來或自發的疑慮不安刺激長時間及頻密地出現,我們的ANS便會自行調節適應而長期設定為『危急回應』模式,即心跳、呼吸、肌肉緊張、坐立不安會在平常一般人認為不應緊張的情況下出 現,即長期精神緊張導致慣性生理緊張,出現下意識不自然的清痰、咳嗽、眨眼、摇頭、咬手指、撕手皮、拔毛等現象。不停催促、趕時間、被監視、被提醒、被批評、當眾被責備等也是造成心理不安的因素,長期就導致生理緊張,産生不同程度或形式的生理反應。當然更嚴重的是影響抵抗力、發育及眾多精神及身體的病變。很多由幼稚園升小學後的孩子,由於學業及老師教學上增加不少壓力,都會出現上述提及的反應。」 為何別的孩子不會緊張而我的孩子會? (1) 遺傳基因不同 (2) 生活環境不同 (3) 家長或照顧者的品格不同 (4) 家長或照顧者對相同事情的反應不同 (5) 身邊成人的價值取態不同 (6) 學校老師不同,課堂氣氛及教法不同 (7) 同伴不同 (包括兄弟姊妹、同學、親友...) (8) 際遇不同 以上都是常識,但我做了超過千人的腦波分析發現,就算判定非SEN(特殊學習需要)、沒催谷、父母開明、老師關愛、家人體諒、朋友接納、本身能力不錯的孩子也會生理緊張,原因很多是左、右丘腦處理訊息的速度較一般孩子快,即資優、早熟、轉數快,左腦資優會鑚牛角尖、會重視原則、會不停批判、會好奇心強、會不停思考、對別人及自己要求高;右腦資優會對社交情感太

Ricky Chan: 努力必定成功?!

努力必定成功!? 很多長輩常鼓勵我們:「盡心盡力,必定有成!」但如果沒有合適的方法方向,可能越盡力離成功越遠! 我們嘗試以「腦科學」角度,分析不配合孩子腦特性的方式,越努力去希望培育孩子,可能越適得其反的一些例子: (1) 孩子自控力弱,即前額葉功能弱,父母/老師越責罵,孩子越驚怕,研究顯示血液往額葉的流量越減少,長遠前額葉的發展就越差,最終自控能力越罵越低 (2) 見孩子某一項能力較弱,父母/家長就出手幫忙或請別的孩子幫忙,即該項能力較弱的孩子嘗試的機會減少,相對應的腦區越少被運用,發展就越差,即越幫能力就越弱 (3) 孩子精神及生理越緊張,長遠會引致不自然的小動作,如眨眼、咬指甲等,父母/老師越擔心就不斷提醒制止,可惜孩子越被時常提醒精神就越緊張,即小動作就越頻密 (4) 父母越早催谷孩子,使孩子常處忙碌及緊張的狀態,原來會影響孩子丘腦處理訊息的速度,由快變慢甚至不穏定,即越催谷越將智力/轉數減弱 (5) 孩子成績下滑,父母/老師希望減少其運動及課外活動以騰出更多時間專注學業,但運動及課外活動能提升血清素及多巴胺的釋放,即提升集中、思考、自律、記憶、睡眠質素(血清素功能),及正面、積極、有動力及能量、合作和不計較(多巴胺功能),因此很多中學生在青春期自然血清素下降而皮質醇提升,越減少運動和課外活動後,情緖越負面、自律性和學習能力越下降,成績越變越差 (6) 孩子做錯或執著於錯誤的見解,父母/老師越希望提醒或糾正之,態度語氣越迫切,孩子情緖越受刺激,即杏仁核越活躣,頓時改變整個腦的狀態,由接納轉為抗拒,完全無法注意及接收父母/老師提出的道理,所以越堅持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道理,對方反而越不會接受(夫婦吵架情況一樣) 以上只是略舉部份例子,以証明仼何事只是「有心有力」並不足夠,需了解問題所在及對方特質,「認清方向」然後運用「合適方法」,才真正能成功!

郭迪舜博士:《小男孩是如此長成》

《小男孩是如此長成》 初為人父母時,總以為男孩與女孩的身心成長相差無幾。女孩既可以自動地漸趨成熟,為何男孩不可以?所以,很多有男孩,又有女孩的父母,總會較容易對男孩的成長掉以輕心。 不錯,男孩的身裁會「一支箭」地發展,但是他們的心智成熟度卻不能隨着身体的成熟而成熟。對一個男孩來說,如果沒有得到幫助,他一定在心智上不能成長。這一點是絕對肯定的。在我們身邊實在有太多身体成熟魁梧的男仕,待人處事及思想卻很不堪。同年齡的男孩與女孩在心智成熟上的差別,女孩平均地快男孩兩歲。 究竟男孩是如何構造的? 男孩要成長成為一個男人,究竟需要什麽? 我們先來看看男孩成長期的三個重要的階段,你就會明白男孩之所以不同,他們到底需要什麽才能成長?問題的男孩問題出在那裡? 以下是男孩成長期的三個重要階段的簡述: 1. 由出生至六歲 在大部份家庭,男孩是屬於媽媽,他名符其實是媽媽的「裙腳仔」。爸爸就算有多努力,也難成為男孩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在這階段,男孩最需要強有力的愛及安全感。這尤如一個男孩生命的開關掣,他們需要温暖及覺得這個世界歡迎他們。 2. 由六歲到十四歲 男孩由內在推動力推動,想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男人。爸爸會自然成為他的效法對象,透過仿效爸爸的活動及興趣,男孩自覺好像成了成年男性一樣。在這階段,男孩需要學習技能,建立能力感;同時也要學習仁慈待人及笑看人生。兩者須取得平衡。如果成長路是健康的,男孩此時應該開始感到,成為男性將會是開心和安全的。 3. 由十四歲到成年 男孩在此階段最需要男性導師 (mentor)作响導,引導他們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父母表面上好像引退了,但事實上父母正努力在幕後安排適合的導師作引導。如果男孩在此階段缺乏好的男性導師,當他們飢渴於尋找自己時,他們便容易迷失在朋輩群的錯誤意識當中。此階段的男孩需要學習不單是技能,還需要學習責任感、尊重他人、及自重。 以上提示我們可以在這些不同的階段做什麽,例如:一個工作狂的父親應該為在第二階段的兒子考慮放下更多工作,多些親自陪伴兒子;因為時間一過,便無法補救。 Written by: Dr. Louis Kok, MD, PhD Psychologist心理學家 HKICMH  香港兒童心理健康中心 Tel / whatsapp:(852)63108310 國內電話:13229966495 微

【微青春期的煩惱~你其實沒有那麼討厭他】by FB page 教養不正經

【微青春期的煩惱~你其實沒有那麼討厭他】by FB page 教養不正經 小五男個性比較衝, 遇到意見相左的場面, 他的脾氣燃爆裝置一觸即炸💥 所以很容易就和同學發生衝突😩 回家後, 還沒「降溫」的小五男又複習了一次白天的事件, 情緒再次達到燃點🔥 慷慨激昂的跟老媽抱怨誰誰誰的不好, 結果連不恰當的話都出口時, 老媽就得幫著踩煞車了。 「兒子, 你其實沒有這麼討厭這個人。」我說。 小五男立刻瞪著大眼睛👁️ 急於切斷關係、用力澄清的說: 「哪是~ 我真的真的很、很、很討厭他!」 說完還要握緊拳頭用力表明心志。 我說: 「你一次又一次的複習你和這個同學發生衝突的過程, 淡化了你在事件中的責任, 卻更加強調你認為同學不對的地方, 所以你放大對他討厭的想像, 讓你以為你真的有那麼、那麼討厭他。 馬麻願意聽你說那些不開心的事, 是希望倒完情緒垃圾後, 你心裡頭會清爽起來, 但是你到後來情緒不但沒有平靜、 反倒連難聽的話都說出口, 這樣就超過了!」 小五男稍微調整情緒後說: 「其實我和他沒事時也是能相處的, 只是有衝突時就沒辦法了嘛!」 我看看慢慢降溫的小五男, 知道他聽懂了老媽的話, 所以停止喂他心靈雞湯🐔🥣 只是再延伸一段母子散步的路程, 讓長長的距離把不開心的記憶稀釋掉。 孩子在團體生活中難免會有和他人衝突的時候, 當我們在傾聽孩子分享的時候, 重點應該放在引導孩子釋放負面情緒的方式, 然後教孩子怎樣處理自己問題的方法。 如果要把對方的行為拿出來「模擬」、「檢討」, 因為對方的不在場而無法提出他立場說明, 這樣有失公平, 反而深化孩子對他人的敵視, 變成我說的「放大對對方的討厭」, 那麼孩子學到的永遠在抱怨及推卸責任的態度啊! #其實你沒有那麼討厭他 #情緒垃圾是不可回收物喔

带团队的八层境界

带团队的八层境界 (1)授人以鱼:只给员工养家糊口的钱。 (2)授人以渔:教会员工做事情的方法和思路; (3)授人以欲:激发员工上进的欲望,让员工树立自己的目标; (4)授人以娱:把快乐带到工作中,让员工获得工作中的幸福 ; (5)授人以遇:给予团队成长,学习,发展的机遇,成就成功人生。 (6)授人以誉:用荣誉感带领团队,使每个团队成员获得精神层面的赞誉,为荣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而战,用荣誉感去实现光宗耀祖 。 (7)授人以愚:使团队做事情务实、稳重,大智若愚,绝不走捷径和投机取巧。 (8)授人以宇:上升到灵魂层次,顿悟宇宙运行智慧,乐享不惑人生。

Ricky Chan: 剝奪孩子腦發育的機會?!

剝奪孩子腦發育的機會?! 人腦發育的第一階段約在升中學之前,是潛能的保留,所以出生時已具備遺傳中擁有的所有能力,開發的方式是「有機會用」才保留,而越少用的就被修剪刪除! 第二階段發腦約在12歲前後,被修剪保留的神經網絡突然增加很多很多新的連繫接點(突觸),所以原本簡單清晰的想法、取向、價值觀(別人教導、灌輸的),突然變得混亂、模糊,即之前接納家長、老師所教導認為對、錯的,現在變得不肯定,所以青春期的青少年,如你問他小學時他也認為對的事情,現在常會答「唔知呀」,是青春期其中一個口頭禪! 為何第二階段發育需要使原本清晰的想法變得模糊?原因可能是那些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只是概念的灌輸,而欠缺親身的驗證,這樣不利未來在複雜多變的真實世界中應用。所以提供另一次機會讓其自我驗證、經歷以建立個人較仔細複雜而並非簡單分類的神經網絡(自我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信念係統)。由於混亂、模糊所以不安及易被引動,易於人做我做,而之後所受的結果就是整合的個人真實經驗,自我的價值批判。 這人類腦發育的特性對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有何啟示? (1)12歲前不應將所有時間只用於某些能力的發展上(如只著重中、英、數、常的記憶學習 (2)12歲後不宜只灌輸單一認為對的知識,而是提供機會從多角度去嘗試、體驗、驗証複雜多變的原因和結果 現時香港第一階段培育方面,很多家長都醒覺;可惜第二階段培育多落在中學為保成績只著重快速灌輸而沒有機會思考體驗的教育模式中,所以年青人到大學也頭腦思想單純,不知世情險惡艱苦,以為一切是必然的,也不懂珍惜。所以有很多原來反叛性很強,很多紀律問題而差不多被趕出校(為何是「差不多」?因為學校根本無權趕學生出校,只能勸離)的學生,停學一年到不同環境、崗位體驗後,整個人都定下來,改變很大! 大家有否發覺?兒童期的孩子看電視或電影,很重視「忠」、「奸」、「正」、「邪」、「好」、「壞」,因他們的世界是傾向較簡單的分類以協助其快速判別事情和做抉擇;但到小學高年級及中學,即第二期發育,以往手機未普及前就會開始喜歡看小說,因為能滿足了他們對「忠」、「奸」、「正」、「邪」、「好」、「壞」的重新詮釋和定位,而且當中並不是「非黒即白」的,就如六大正派圍攻魔教光明頂,叫做「正派」就一定是正?被稱為「魔教」的就全部人、言行都是邪?青少年看得投入的原因是正中有邪、是中有非,以便日後他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