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ky Chan: 剝奪孩子腦發育的機會?!

剝奪孩子腦發育的機會?!
人腦發育的第一階段約在升中學之前,是潛能的保留,所以出生時已具備遺傳中擁有的所有能力,開發的方式是「有機會用」才保留,而越少用的就被修剪刪除!
第二階段發腦約在12歲前後,被修剪保留的神經網絡突然增加很多很多新的連繫接點(突觸),所以原本簡單清晰的想法、取向、價值觀(別人教導、灌輸的),突然變得混亂、模糊,即之前接納家長、老師所教導認為對、錯的,現在變得不肯定,所以青春期的青少年,如你問他小學時他也認為對的事情,現在常會答「唔知呀」,是青春期其中一個口頭禪!
為何第二階段發育需要使原本清晰的想法變得模糊?原因可能是那些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只是概念的灌輸,而欠缺親身的驗證,這樣不利未來在複雜多變的真實世界中應用。所以提供另一次機會讓其自我驗證、經歷以建立個人較仔細複雜而並非簡單分類的神經網絡(自我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信念係統)。由於混亂、模糊所以不安及易被引動,易於人做我做,而之後所受的結果就是整合的個人真實經驗,自我的價值批判。
這人類腦發育的特性對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有何啟示?
(1)12歲前不應將所有時間只用於某些能力的發展上(如只著重中、英、數、常的記憶學習
(2)12歲後不宜只灌輸單一認為對的知識,而是提供機會從多角度去嘗試、體驗、驗証複雜多變的原因和結果
現時香港第一階段培育方面,很多家長都醒覺;可惜第二階段培育多落在中學為保成績只著重快速灌輸而沒有機會思考體驗的教育模式中,所以年青人到大學也頭腦思想單純,不知世情險惡艱苦,以為一切是必然的,也不懂珍惜。所以有很多原來反叛性很強,很多紀律問題而差不多被趕出校(為何是「差不多」?因為學校根本無權趕學生出校,只能勸離)的學生,停學一年到不同環境、崗位體驗後,整個人都定下來,改變很大!
大家有否發覺?兒童期的孩子看電視或電影,很重視「忠」、「奸」、「正」、「邪」、「好」、「壞」,因他們的世界是傾向較簡單的分類以協助其快速判別事情和做抉擇;但到小學高年級及中學,即第二期發育,以往手機未普及前就會開始喜歡看小說,因為能滿足了他們對「忠」、「奸」、「正」、「邪」、「好」、「壞」的重新詮釋和定位,而且當中並不是「非黒即白」的,就如六大正派圍攻魔教光明頂,叫做「正派」就一定是正?被稱為「魔教」的就全部人、言行都是邪?青少年看得投入的原因是正中有邪、是中有非,以便日後他們走進社會,容易明白你愛的人也有缺點、奸的人也需要在正常的崗位上跟他合作等。
基於上述的原因,青少年的家長、老師,是否應該以口號灌輸式及單一角度一面倒地教導他們?其實身處這大時代大挑戰中,是否更應啟導青少年從「正」、「邪」、「是」、「非」當中了解人類問題及衝突中的複雜、多原因、多角度、多可能性,讓他們日後更懂得化解衝突,及與自己意見、看法、價值觀不同的人合作和相處(就算兩夫妻,如果意見不同就只懂「你錯我對」,就連兩個原本最愛的人也相處不了,遑論追求成功、幸福!)
當然,倘若家長和教師在自己過往的第二階段發育中未有得到合適的培育和發展空間,我們也很難做到多角度、不先入為主的去看事實和數據,又怎能和孩子分析?所以客觀持平的新聞工作者就很重要!可惜當今就算美國的媒體也不持平,我們就唯有從不同國家、地區的媒體,甚至與我們取態不同的媒體,嘗試從多角度、整體世界觀,去了解不同背景、不同信念、不同立場、不同價值觀的人的看法(Perception),這樣才是讓青少年腦部/神經網絡好好發展的契機!
過往的歷史、故事小說、實際人生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不會只有一邊全對,另一邊全錯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50煮2餸1湯

心靈加油站| 中午鬆一鬆| 這就是生活(2019年4月10)

Louis Kok: 讀寫障礙 vs 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