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o Wong 為父的心:把證書厚度轉化成孩子生命厚度的培育
為父的心:把證書厚度轉化成孩子生命厚度的培育
在今天事事講競爭、快人一步的時代。父母要看見孩子的寶貴,不重未來價值的培養孩子方式,變成小數一群。
越是做生命培育工作越久,我越是發現,生命有許多痛苦根源是來自一個人不能擔當自己角色,不能做心中的自己,生命中長存著一份從不滿足的空虛。 好可惜的是,在這世界上,一個人能做自己是多麼的荊棘滿途。一個成人能否安然的做回自己,乃在於他在孩童時,父母培育是以「價格」抑或是看見孩子「寶貴」定位,殿定了孩子未來的是否快樂與幸福。
深信讀到這裡,大部份父母都會認為自己一直都是看孩子為寶貴,以孩子快樂為培育重心。但在這點上,在我多年與香港青少年及家庭同行的觀察,我有共通的總結:大部份父母培育孩子的動機方向,是以孩子未來俱競爭力或是害怕孩子落後於人的「恐懼」為主導。
在社區,我們不難的看見,由懷胎十月至嬰兒期時,無數父母為孩子入能入到「心兒」幼稚園而張羅。有些「孟母三遷」只為到心儀校網,一些為入到好的學校而為孩子參加無數「證書課程」增加孩子生命的份量。所以,孩子在求學期間,父母都會盡己所能,讓孩子累積形形式式的証書。彷彿,證書厚度就是孩子未來的保證,保證能有較大機會入到好小學,有好的小學能入到好的中學,有好的中學便入到大學,有大學學位孩子人生就有了保證的「競爭力」。我不是扮清高的說上述種種皆不好不屑一顧,我會去告知各位:上述種種都是把「外在」所謂重要的加砌「貼金」於孩子身上,孩子要窮他們所有的時間重重覆覆去追逐。那麼他內裏呢?他自我價值呢?他認識自已嗎?他滿足欣賞他自已嗎?他能安然於自已嗎?他可以和自己和平相處嗎?他在一個人時能攸然自得、樂得自然?
我可以告訴大家,以我經歷所見,答案是否定的,大部份的孩子,內裏都是空空的,不知道自己為何要讀書?不知道為何而那麼忙,到底在追什麼?懷疑自已到底是誰?君不見,現今年青人擁有無數證書,但卻無人生方向。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共同的「在乎」: 在乎我們是否能「找到到自已」「做自己」、「實踐自已」、「活出自我真正價值」。
我們不難發現每個孩子天生出來就與生俱來便有獨特的個性,在孩子一路成長時,有他們特別的好奇、興趣、關注、才華、個性。這就他們的獨一無二由上天賦予的獨有價值。當孩子在一路成長過程,他們自小就不能做自已,而去活在別人的期望,擔當別人要求與角色。我們能想像及預計到,那孩子在未來就算是多麼成功或是有成就,他都不快樂。
能讀到名校及擁有厚厚的「佳績」,真的會叫孩子快樂嗎?為競爭怕落後於人,生活一味追追追,孩子生命會快樂嘛?我們真的要培育「成功但不快樂」苦澀的下一代嗎?
家永遠都是講愛的地方,不是準備或推孩子去競爭的地方。
或許我們作父母不要活於恐懼落於人或是為競爭去教養孩子。競爭的動機不能叫我們的孩子能肯定自我。恐懼而來的生活,它前面是無路可行,只有死胡同。
反之我們要相信這條簡單的道路。父母幫助孩子認識自我,高要求於孩子要生命有成熟個性,高度支持他去自我實踐,孩子自會活出獨特生命力,叫他在人群中容易出類拔萃彼看見,人群都欣賞他的美好。因現今社會都極需要有著熱情、積極而有信譽的生命。在社會中俱這樣特質的人,機會是會走向他身邊 。
或許我們作父母在育養孩子上確實是需要努力,但這努力是:幫助孩子發現自已,操練人生命厚度,把証書厚度轉成孩子生命厚度的培育。讓孩子不是以未來能因有競爭力而能在社會中㩴取更多到自已身上而活。而是自小幫孩子認識自已,把自已的天賦付出操練自已,作一個敢於為夢想而努力,在社群活出個人正向感染力,去貢獻自已所有的去做福社會, 影響社區走向美好。變成一個活得自然而又會為身邊有需要的人去付出的人。
緊記,有證書不代表有生命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