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操控與反操控》作者:賈誠柯(Wladislaw Jachtchenko)
▍用情緒控制他人
溝通過程中看得見和聽得見的部分,只占百分之二十,占最大部份的是情緒。
情緒在社會上扮演著神聖不可侵犯的角色,所以我們會認為情緒都是真實的。你的想法會被質疑,但你的情緒不會。
要如何用情緒操控他人呢?
#爆發情緒
這個技巧的重點在於突然的情緒爆發—通常是負面的情緒。想像一下兩個人正在談判,一切都進行得還算得體有禮。
忽然間,其中一個人沒來由地開始大吼:
「你怎麼能提出這個建議呢?都不會良心不安嗎?真的很不公平!我從沒想到你會這樣!」
如果有人突然這樣大聲地指責你,你的感覺怎麼樣?
這種情況絕對不罕見,你可以在家或在公司裡注意看這樣的情緒爆發完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通常對方都會招架不住。
#召喚友情
使用這個技巧的人會這樣說:
「如果你想當一個稱職的朋友,那就做這件事!」
或者:
「如果你真的愛我,那你就會相信我。」
這個勒索人的技巧很狡猾,旨在喚起我們的罪惡感:
如果不做對方想要我們做的事,我們就不是真正的朋友/伴侶。
這個操控法有個比較現代的版本,來自影星瑪麗蓮夢露。
她的這句名言頻繁地出現在線上交友平台:
「如果你無法接受我最壞的一面,那你也不配擁有我最好的一面。」
大意可能是:
「如果你想要我當你的男/女朋友,那你就要忍受我的壞脾氣!」
好吧,人並非只有好的一面,但這種論證模式仍是一種確確實實的情緒勒索!
#訴諸同情
這個技巧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非常有效。比如說一個人假裝自己是個很不幸的人,需要別人的幫助,而我們出於同情,比較傾向去做那個人想要的事,就算我們完全不想。
我有一個好朋友想在慕尼黑慶祝三十歲生日,跟他的朋友們一起。
但他媽媽另有打算:
兒子應該跟他一起慶祝生日。
她在電話裡跟他嘀咕了一些訴諸同情的話:
「我都已經這麼老了!沒人知道我還有多久可以活。你的三十歲生日絕對是我們還能一起過的『整歲』生日了!拜託來奧斯納布呂克跟我一起過嘛!」
為什麼訴諸同情這麼有效?
父母和權威機關從小就教育我們「不可自私」,不能只想到自己,要把自身利益放在最後。我們屈服於社會的群體壓力,把這個態度內化了。
.
摘錄自《#操控與反操控》
作者:賈誠柯(Wladislaw Jachtchenko)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會吵的孩子有糖吃、先下手為強、以愛之名進行道德綁架……,這些都是我們文化的家庭裡,特別慣用的手法。無法訴之以理,只好動之以情,但「動之以情」是一種客氣的說法,脅迫、威嚇、批評、否定……,甚至人身攻擊式的侮辱,這些形容比較貼切。
我們可以想像,當一個孩子從小被父母這樣對待,孩子可能對父母給的情緒壓力,特別難以抗拒。有些孩子在青少年的時候,開始叛逆抵抗,多少還能爭取到自己的空間—雖然叛逆的孩子,也不一定能多好過。
我真心希望我們文化裡常見的家庭劇本,可以在我們這代停止。多學習討論、懂得欣賞不同的意見、學著講道理(但不是長篇說教),進一步能試著給愛給溫暖,對整體家庭的幫助最大。
祝願您,願意讓自己成熟,因為這對什麼關係都很有用,自己內在也穩定!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