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在愛中尋求安全感, 卻又不相信愛
不斷在愛中尋求安全感,卻又不相信愛
【文/卡倫‧荷妮(Karen Horney)】
任何形式的愛,都可能為精神病患者帶來表層的、單薄的安全感,甚至是一種幸福感。然而在內心深處,精神病患者並不相信它,對它保持著高度的懷疑與恐懼,因為他固執的相信沒有人會愛他。這種不被人愛的感覺,往往是自覺而有意識的信念,即使與事實經驗相悖,也不會動搖。另外,這種信念也可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因此精神病患者根本不會意識到,但是即便這樣,它仍然像被經常自覺意識到的那樣堅不可摧、不可動搖。同樣的,它也可以隱藏在「滿不在乎」的態度下,表現得傲慢無禮、玩世不恭,很難被人發現。這種不被人愛的信念與那種不能去愛的狀態十分相似,事實上,它正是不能去愛的狀態的自覺反映。顯然,若能真正喜愛別人,自然會堅定的相信別人也會喜愛自己。
如果這種焦慮根深柢固,那麼,精神病患者就會對任何給予他的愛,產生懷疑,並設想所有的愛,背後都隱藏著某種不可告人的動機。例如,在精神分析過程中,這種患者會認為精神分析醫生幫助他們是出於自己的野心,給予讚賞和鼓勵也只是為了達到治療的目的。我的一位病人,有一段時間情緒極不穩定,我建議每週都去看她一次。結果,她把這個建議視為我對她的正面侮辱。公開表示的愛,往往被視為取笑或羞辱。如果很有魅力的女孩公開向精神病患者表達自己的愛,病人可能會把這種行為當作是奚落,甚至是居心叵測的蓄意挑逗,因為少女真心愛他這一點,完全超出了他的想像。對這種人來說,愛不僅會遭到懷疑,更有可能激化焦慮。這就像屈服於愛,就意味著陷進去不能自拔;或者,相信愛就意味著毫無武裝的身處於食人族裡。當精神病患者意識到有人正給予他真正的愛時,總會產生巨大的恐懼感。
最後,愛還可能激起失去自主性的恐懼。情感上的依賴,對於沒有他人的愛就無法生存的人來說,是一種實際的危險,因此任何與之類似的事情都有可能遭到劇烈抵抗。這種人會不惜一切代價屏蔽掉自己所有正面情感反應,生怕這種反應會立刻導致自己失去自主性。為了避免這種危險,他必須選擇蒙蔽自己,避免自己意識到別人的友善,想方設法消除所有愛的證據,堅持讓自己活在「他人不友好、不真誠,甚至充滿惡意」的自我感覺的世界裡。這種情境非常像當飢餓的人找到食物後卻不敢吃,因為他害怕食物有毒。
簡而言之,因為受到基本焦慮驅使,不得不尋求愛來保護自我的人,獲得他所渴望的愛,機會非常渺茫。而產生這種需求的情境,本身就妨礙了滿足這種需要。
.
以上文字取自
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愛與焦慮、迷茫與孤獨、害怕競爭與衝突⋯⋯】結合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心理學,跳脫痛苦循環的撫慰之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