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山: 天下為公,如何成功?
天下為公,如何成功?
孫中山,1866年在廣州出生;13歲便跟隨母親赴美國檀香山讀書,17歲到香港入讀拔萃書室,後來轉讀皇仁書院。20歲,孫中山到廣州博濟醫院習醫,看到清朝腐敗無能,深感改革制度,才能救中國。
1887年,孫中山在香港華人西醫書院,即現今香港大學醫學院讀書,第一名畢業,之後到廣州開設藥館。1894年,孫中山成立興中會,並在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推翻滿清政府,孫中山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並在「總統就職宣言書」強調:「國家之本,在於人民。」
1912年初,孫中山表示,只要北洋軍統帥袁世凱令清帝退位,他就讓位於袁世凱。一個月後,在袁世凱壓力下,清朝皇帝宣佈退位,並授權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統治了中國268年的清朝,宣告滅亡,中國兩千年的帝制也滅亡。
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即是民族、民權、民生,鼓吹中國各族團結一致,人民有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孫中山表示:「三民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公僕。」
三民主義是超前時代的新思維。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末期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翌日,梁啟超說:「孫中山是歷史大人物,我最佩服是他操守廉潔,絕不貪圖個人私利。」
1956年11月12日,紀念孫誕辰九十周年,毛澤東表示:「孫中山是一個謙虛的人。我聽過他多次講演,感到他有一種宏偉的氣魄;全心全意地為了中國而耗費畢生精力,鞠躬盡瘁。」
孫中山將「天下為公」作為一生座右銘,一切以國家利益為本,放下私利,不畏強權、至死不渝,因此被視為中國國父。
如果我們都放下私利,「天下為公」,生命將會怎樣?
《世界傑出人物系列14》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