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震撼的閱讀體驗]

最近蝸牛媽媽研讀著《被討厭的勇氣》,由第一集阿德勒心理學的理論篇—從人際關係中的痛苦釋放自己(學習課題的分離),在當下重新定義自己(放棄因果論,以目的論來思考現況),讓自己有被人討厭的勇氣來尋覓自由(選擇屬於自己的生活形態)等,到現在讀第二集實踐篇,這些都令我感到很震撼🙈

沒想到年輕人在三年後再找哲學家討論阿德勒心理學竟然是以一位教師身分,加上三年教學實踐中試行阿德勒心理學經常撞板,令年輕人非常憤慨,所以又展開一本書長度的討論,且內容涉及教育的實踐,這對既是老師,又是媽媽的我帶來巨大的驚喜和啟迪。

💗其中較深刻的一部分:

孩子脫序行為五階段(阿德勒心理學)
第一階 尋求稱讚
第二階 引起注意👈🏻(這就是蝸牛仔現在的狀態)
第三階 權力鬥爭

💡大多數脫序行為會停留在第三階段上。為了不讓孩子繼續向前踏入,教育工作者所擔負的職責很重大。

第四階 復仇階段
第五階 證明自己無能

💡最後兩階段多數只能交給專業人士幫忙

📌怎樣才能幫助孩子減少脫序行為?
不要聚焦在他們表現出什麼「好的行為」,而是多注重平日細微的言行舉止,並關注他所「在意的事」,寄予同理心。只要藉由「尊敬」讓他們知道,自己沒有必要變得特別,只要保持原來的樣貌就已經充分具有價值就好了。

為免孩童墮入這個脫序的五步曲,阿德勒從一開始便反對賞罰教育,又提出教育的目標:

所謂教育並不是「介入」(孩子的人生課題),而是朝向自立發展的「協助」。而這種「自立」,中間涉及要過得幸福所需要的「知」—即在共同體中應該怎樣如何活著、要與他人維持怎樣的關係,還有怎麼做才能在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安身之處。

因此教育的起點是要對孩子抱持著「尊敬」,當有了尊敬,才有良好關係;有了良好關係,才有溝通,才能將上述的「知」傳授孩子,促進他們朝向「自立」。

如社會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說:所謂的尊敬,就是對他人可以如實成長發展成他自己的模樣的一種用心觀照。

作為父母、作為老師,我們只能不附帶任何條件,如實認同對方現有的樣貌,不試圖改變或操控眼前的他人。所以面對脫序或問題學生,我們只能藉由我們的尊敬,讓學生一個個接受「我就是我自己」的事實,重新找回邁向自立的勇氣。當然,他們要不要運用這個勇氣,改不改變自己,就要看他自己了。

這種教育思想與當世的教育環境真的很不同,卻又好警醒,且跟我的蝸牛式教育不謀而合。儘管蝸牛仔在現制教育中正受著「折磨」,但我並不打算避世,除了現實不容許我避,這也不符合孩子朝向「自立」邁進的總目標。阿德勒心理學到底都是入世的思想,故引伸出來的教育理念也非出世,因此我也極力抗拒孩子因為我的遺世獨立和過分保護而令他「自我中心」。

怎樣在堅守蝸牛式教育與入世適應現制教育之間平衡,這仍是蝸牛媽媽致力思想和學習的課題。不過,不論學校教育怎樣「不合」蝸牛仔都好,一個人的基本還是在家庭教育,如果這種教育理念在家庭開始貫徹,對蝸牛仔還是有幫助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50煮2餸1湯

Louis Kok: 讀寫障礙 vs 心理問題

不言論的自由 - 黃霑 - 未夠不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