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片叔叔給我的教育試題】- 徐緣

【薯片叔叔給我的教育試題】- 徐緣

「未來的教育,究竟要學什麼?」

這是曾俊華「Esperanza 薯片叔叔共創社」給我的問題。

寫了文章十幾年,有個奇怪現象,我的撰文題材以營銷廣告為主,但反應最好的,偏偏是少數幾篇關於教育的文章。沒有就這題材多寫,除了不想模糊營銷這個人定位,更重要是自覺自己教育理念有點怪怪的,無謂誤人子弟。

因為最近一篇專訪談及女兒,引起「薯片叔叔共創社」找我,它們一直探討教育的未來,思考教育的其他可能,希望我也作點分享。既然講到明歡迎另類想法,我就試試為女兒也很喜歡的薯片叔叔寫幾句。

【三個最重要學科之選】

Esperanza 給我開出的試卷有兩題,先答第一條:列舉新一代需要學習的三樣東西。

我從未有系統地思考過這個問題,但為找答案而回想自己教導女兒的取態,赫然發現正可歸納成三個重心。

〖真相之眼〗

我對女兒的學業成績看得很輕,只要她合格便可,再準確點說,只要不是經常不合格便可。因為女兒偶有不合格,我也是笑著拍拍頭鼓勵,希望她下次努力。

除了中英數這些基本功較為重要外,對其他死背硬讀的資料性科目,我一直懷著最大戒心。在今天這個跟朋友講句說話,Siri 也會自己撲出來回答的世代,硬料比垂手更易取得。知道大概,明白脈絡,比資料的熟背如流重要得多。我最擔心的是,因這些死背換取高分的科目,消磨掉女兒對學習的興趣。這,比不合格恐佈百倍。

教育最重要的,是要人保持對世事的好奇。我教女兒,最重視讓她感受學習的快樂,並強化她找答案的動力與能力。

所以,功課上我總是懶理,但每次她在生活上漫不經心地問一句「點解嘅?」我都會認真看待。

女兒五歲那年,有次在客廳望着月亮,突然問:「爸爸,點解月亮成日唔同形狀嘅?」要向五歲小孩解釋月有陰晴圓缺,我如臨大敵。第一時間打開 Google Earth,Zoom 近去鳥瞰我們家的位置,並向女兒解釋俯視概念,還好她認得常去的公園,這是明白地理位置概念的第一步;接着逐漸向上拉遠,解釋香港以及她曾去過的台灣與日本之位置;再由亞洲往上拉,直至見到整個地球。為令女兒入腦,我來來回回前後拉近拉遠了數次,讓她明白自己處於地球中的一點。說到這裏,背脊已一身汗,但這只過了第一關。

接着開 YouTube,尋找解釋月亮變化的影片給女兒看,她先前有了地球的概念,較易明白太陽、月球與地球三者的關係。至於講解月亮反射太陽光,我把書房燈關掉,在全黑環境下拿着電筒,照射着女兒常玩的波波,嘗試解釋月亮形狀變化。女兒全程專注,不時提問,整個講解完成後,女兒像很明白般點頭。老婆看着陰陰嘴笑:「你講到咁深佢點會明吖。」

我當然知道,女兒沒可能明得透徹,但真正重要的,是女兒感受到爸爸尋找答案的認真。這是最好的身教。

女兒現在大了,十歲的她跟媽媽一起看古裝劇「皓鑭傳」,問:「點解皇帝會叫自己做寡人嘅?」我在書房偷聽到這條問題,走出廳回答:「寡人係皇帝自謙嘅一種叫法,意思係「寡德之人」。秦始皇之前君主自稱寡人較多,之後嘅朝代多數叫自己做「朕」。呢套皓鑭傳講春秋戰國時期,套劇嘅資料搜集做得唔錯。」

之後我去沖涼,回書房時女兒對我笑著說:「唓!等我以為你真係識。我啱啱睇咗你部電腦,原來你都係上網搵資料先識。」

一個教育的妙傳,入到禁區,我當然起腳:「冇錯,爸爸唔會乜都識。冇人會乜都識,最緊要有心去搵答案,唔好俾自己習慣唔明就算嘅感覺。」

讀過幾本由傑出孩子父母所寫的書,包括十九世紀德國天才 Carl Weter 老父所寫的《卡爾.威特的教育》、及2000年劉衛華、張欣武撰寫其女兒的《哈佛女孩劉亦婷》。這類天才兒童育成紀實的作品往往引來爭議,認為書中所行之法未必人人管用,但兩書當中有一個有趣共通點。

兩位相隔近二百年的父母,同樣認為自己子女成才非因先天所致,而是透過後天的有效引導。他們倆都同樣有一習慣,是帶孩子散步。這個散步,不是簡單的行行走走,是行到邊講到邊,幾歲大的孩子對周遭什麼事物感到有興趣,其父母就啟動百科全書模式,像拍 BBC 紀錄片一樣對那件事物細意講解。例如在公園看到野花,會解剖花朵,講解花的生長特點和作用;突然跳出一隻蚱蜢,會逮住研究,講述其身體結構、習性、及繁殖知識。

如此細緻講解,小孩能明多少令人懷疑,但卻是認真對待小孩好奇心的應有態度。孩子們即使不能全盤吸收,也能知曉正確知識的一二,變相鼓勵他們繼續發問與求真。

要父母成為百科全書要求未免太高,但萬幸廿一世紀的今天,有了 Google。在資訊爆棚的年代,人們所缺乏的,反而是好奇心與批判力。

社交網絡的發展,讓人類踏入「後真相」與「微真相」的時代。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在他的部落格「隨緣家書」,對這個兩名詞有清楚解釋。

後真相,簡單地說就是人們以立場先行而漠視事實,因自尊自大而偏聽圍爐,而社交媒體的演算法下,據用戶習慣選擇性地派發喜好內容,更激化了這個問題。沈旭暉以政治為例子:「按傳統理性決策模型,選民根據已知的事實,形成個人觀點;再基於這觀點,在某些議題持特定立場;又再根據立場,選擇支持某一政黨或團體。在後真相時代,卻把一切顛倒過來:首先選擇具某一價值、情緒傾向的政黨或團體,對這群體在各類議題的價值觀照單全收,然後才形成觀點,最後從事實中選擇能支持自己觀點的部分,加以放大、渲染,而把一切不利上述觀點的,一律視而不見;即使看見,也按下不表。」

微真相現象就更加恐佈,是集體的錯重點。沈旭暉這樣解釋:「極度細微、原來不值得注意的旁枝末節,或不宜公開的資訊,可以通過網絡平台爆發式傳播,轉眼成為公共事件;而真正值得思考的宏觀話題、結構性議題,在新時代卻無人問津⋯⋯」

「⋯⋯在前互聯網時代,主流價值觀通常是社會主流媒體塑造,同時也在傳統媒體佔主流地位,「離經叛道」者,往往沒有有效的渠道發聲。但人性始終存在陰暗面,那些被傳統道德批判狂想,在每一個人的潛意識,其實依然存在。在網絡時代,這一面就得到無限強化⋯⋯當人人皆通過 Twitter、Facebook 、YouTube 等渠道發聲,成為「自媒體」,再匪夷所思的聲音,都不愁沒有聽眾,甚至佔據輿論主流。而「自媒體」要突破自身先天資源不足的局限,講求觀點、立場多於客觀、公信力,就和「後真相時代」接軌。」

後真相與微真相,只會越演越烈,能與之抗衡的,只有在小孩潛意識中深植「點解嘅」的每事問種子。只有好奇與批判,才能有機會看通事物表像背後的本質。

我明白這要求知易行難,但起點永遠是,不要讓現在的學業制度與壓力,令年輕人對求知反感,從而慢慢磨練尋找真相的動力與能力。

〖創意之腦〗

AI 能取代人類到什麼地步,眾說紛紜。手板眼見功夫被機器超越無甚爭議,但有人認為創意界也將受人工智能挑戰。

創意,往往源於組合。而套用達爾文「物競天擇」原理的 Genetic Programming,正是讓電腦隨機生成不同組合,再比對世上事物的規則規律,以決定隨機生成物的適合度,從以產生近於創作的能力。倫敦大學 Creative Computing 的教授 Simon Colton,就創造了一個名為「The Painting Fool」的人工智能程式,系統能辨識相片中人的情感,再以該情感狀態畫出抽象人物畫。這幅機械繪畫創作,會與另一藏有成千上萬不同畫作的 「Darci」資料庫系統作比對,檢視與標籤相同情感的現世畫作是否脗合,以判別畫作是否符合創作原意。2014 年 IBM 也以其超級電腦 Watson 配合這技術,推出能開發未知煮食與味覺領域的 Chef Watson 。在歷史上眾多食譜大數據資料的比對導引下,電腦能隨機創造出食材的創新組合。

然而,作為營銷廣告的創作人,我深明創意不是單純的隨機交雜,能判斷那個結合能產生意義,或為一個組合賦予意義,還是需要人類的腦袋與心思。

創造價值,可以是創造一件有價值的事物,也可以是為一件事物找出價值,而營銷人對後者特別敏銳。正如 STEM 的教育固然不可或缺,但如何應用 STEM 所衍生的技術,也是創意的重要一環。

創意作為人類未來最重要的資產之一,我認為是超級教育重點。

教小朋友創意,關鍵是鍛練聯想力。聯想,是觸類旁通,亦可是找出風馬牛不相及的微弱共通點。雜讀,是很好的創意訓練,透過大量閱讀,腦袋儲備足夠不相關的點,才有將點子互連而產生的創意。

所以,自少我就鼓勵女兒閱讀。我以女兒的名字「徐緣」為筆名寫作出書,也是希望她一生跟書連上關係。可惜縱使作為爸爸的我日夜身教閱讀,十歲的女兒卻慢慢愛上看電視看 Youtube,被影像的世界所吸引。

女兒所愛與自己期盼相違,我沒有太大失望。我是自由主義者,尊重個人意志。若現在強迫女兒看書,讓她對閱讀反感,長大後更會與書絕緣。不少學生畢業後再不看書,正是少年時烙印了對書本的厭惡。我是愛書人,深信書的魅力,對書有信心,現在只引導女兒看老夫子,或很少字的圖畫書。只要她習慣著拿起書的正面感覺,我相信她有朝一日會重投書的懷抱。

教小朋友,不能用死力。閱讀迫不了,但創意聯想還是要教,我唯有順勢借力。早前女兒喜歡睇 TVB 的《大帥哥》,張衛健講「型到噴汁」,我聽到嘔血。要教創意,教法都要有點創意,一套輕鬆師奶劇,都可以變出各種聯想學習。

看到劇中的蒙大帥,我問女兒:「妳知唔知真實歷史上真係有個人好鬼似蒙大帥?」把握女兒的一刻迷惘,我攝位講了袁世凱的故事與軍閥割據的殘酷。問女兒:「今集完咗,妳估聽日劇情會點?」聽完她的猜想,我又攝位講什麼叫編劇,講美國大師 Aaron Sorkin 的編劇原理,解釋好劇本如何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問女兒:「妳估呢場戲係邊度拍?」我再攝位開 Google Map,告訴她電視城的位置,上網搵古裝街的圖片,然後講一點拍攝製作的概念。

為令學習生動,我找 TVB 的高層朋友幫忙,安排女兒參觀電視城,讓她親身一遊古裝街。回家後,我又告訴她有個更大的古裝拍攝場地,在浙江橫店,順勢講解國家廣電總局失驚無神的「限古令」,讓女兒明白極權國家的專橫。

女兒也迷上另一嘔血代表 - 笑波子。這位 Youtuber 的魔性笑性似乎對小學生有特別吸引力,空洞內容成為小學生娛樂首選。難得看到一集笑波子與朋友玩 Emoji Challenge,以 Emoji 創作圖列猜句子,我如獲至寶。馬上拉女兒入書房,互相用 Emoji 出題考對方,正好訓練圖像聯想。

讀《近幽者默:林語堂傳》,看到幽默大師的金句:「一點癡性,人人都有,或癡於一個女人,或癡於太空學,或癡於釣魚,癡表示對一件事的專一,癡使人廢寢忘食。人必有癡,而後有成。」

我在中大教書,最頭痕是遇上學生跟我說,他沒有興趣。只要癡於一物,都總有從中學習到的東西。聯想,需要有一個起始點,以癡性之物作聯想中心,也可以訓練創意,這是 Mind Map 的原理。

除聯想之外,創意的本質是突破框架。

學校傳統教育,永遠希望學生循規蹈矩,不聽話不按規則玩,叫做曳,不會叫 Think out of the box。在社會上要有競爭力,就要與眾不同,而教育制度的設計,卻是偏向製造大量乖乖的與眾相同。所以回想當年讀書最差的同學,今天不少是成功生意人,我一點都不覺得奇怪,因為他們自小就有特立獨行的基因。

所以對在學校品行良好的女兒,在生活小節上我很鼓勵她偶爾的胡作非為。說話粗俗一點我不介意,不要太爛口便可以了。

有次跟女兒討論,什麼叫歷史。我解釋說,剛剛過去嘅,都可以看成是歷史。

女兒問:「咁我啱啱行咗嗰一步,係唔係歷史?」
我:(開始 Feel 到個女陣哲學味)「都可以咁理解。」
女兒:「咁啱啱屙嗰篤尿,可唔可以叫「歷史尿」?」
我:(死忍住笑)「考吓妳。咁啱啱屙嗰篤屎,應該點叫?」
女兒:「歷史屎?」
我:「歷屎」。
女兒:(笑得好開心)「係喎!應該叫「歷屎」喎。屙咗嘅屎,就係「歷屎」。」

然後,我向女兒解釋文字創作中「食字」的概念。

這個教法有點瘋癲,太太時常被嚇親。但創意,其實也是一種態度。對世事看得太繃緊,思想好難突破。只有時常抱持一份幽默與從容,才能看到一件事的各種可能性。

〖仁慈之心〗

科技的發展,令社會競爭越趨激烈。香港尤其是講求弱肉強食的城市,我們總把鎂光燈射向領先者,而忽略對落後者的關注。我希望未來的教育,可以減少講汰弱留強,而放多一點時間教鋤強扶弱。

女兒自出娘胎,我極少發惡鬧她,老婆認為是把女兒縱壞,但我自覺是抓大放小。對生活大小瑣事也無差別勁鬧,不食蔬菜鬧,做錯功課鬧,垂頭打機鬧,不是說鬧得無道理,但事無大小都鬧,小孩會對責罵疲勞麻目。我反而集中火力,只為一件事厲聲重罵,就是女兒欺負弱者,或看不起人,她至今銘記。

懷仁慈的心,也包括對人的體諒,而對方不一定是弱者。西方有句諺語:「Do not judge my story by the chapter you walked in on.」有時別人做錯了事,我們沒法得知對方的犯錯成因或面對著什麼生活壓力,不妨先給一點 Benefit of the doubt,不要以一個章節,去判斷一本書的好壞。女兒和朋友吵架,我都是引導她這樣思考,讓女兒明白放過別人,其實也是放過自己。

去年我在停車場被困事件,被推了上報。旁邊車主自私泊得奇差,害我上不了車,我沒有發怒,沒有上載車牌網絡公審,與停車場職員合力解困。「100 毛」的陳強為此寫了篇有趣文章,說為我咁都唔嬲感到有少少嬲,很多讀者留言解釋公審的必要,以減少社會害群之馬。

這件事是我對女兒的重要身教。作為專欄作家及只有一丁點名氣的半名人,我意識到自己文字的影響力。擁有一個文字地盤,或一個粉絲不少的專頁,可以倡導美善,也可以人格謀殺,在社會越有力量的人,越要小心力量的應用。正如習武之人不能隨便動手,因為打死人的機會大增。我認為名人,對投訴要特別謹慎。

增加了自己的實力,反而制約了保護自己的能力,確是有點弔詭。但我教女兒,累積自己實力,是為了助己助人,面對別人不是,與其輕言動怒,不如多點同情。

20世紀猶太哲學家Abraham Joshua Heschel 的一句話深得我心:「When I was young, I admired clever people. Now that I am old, I admire kind people.」

【教育之目的】

曾俊華「薯片叔叔共創社」給我的第二條教育大哉問,是有關教育之目的。

我不是教育專家,而面對這帶點空泛的問題,我沒有什麼宏大的答案。

女兒讀書成績平平,沒有那方面特別優秀,但我經常向女兒灌輸,最緊要盡過力。哲學家李天命對人生有一個很好的比喻,我曾認真同女兒分享過。

人生就像堆沙堡,妳堆沙時抱著認真心態去做,但同時又意識到堆沙是一場遊戲,不要太執著。我認為這是健康的心理狀態,也呼應我給女兒所起的名字 - 徐緣。

我把女兒童年的快樂看得很重要。她年紀還輕,有各類人性的弱點,不是高材生,也並不完美,永遠有改進空間,有好好教育的必要。但無論如何教,我都希望不要給她太大壓力,讓她有個快樂童年。

童年的快樂,對社會有重要性。佛洛伊德認為人格的發展是基於個人的童年經驗,這點跟我的個人觀察非常吻合。身邊的朋友一個個像佛洛伊德理論的見證,少時無錢買玩具的,大個成為 Kidult 一倉大細路玩意;少時宅男堪稱女性絕緣體的,大個喉擒獵食樂此不疲;少時窮到褲穿窿的,大個則窮得只有錢。

社會上的敗類衰人,尋根究底去找出他們的邪惡根源,或多或少與慘痛童年相關。

每一個快樂的童年,就是為社會未來播下一顆健康正向的種子。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Thai Life Insurance 於 2014 年的廣告「Unsung Hero」(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WA2GbcnJU),或許已帶出 21 世紀教育的關鍵。

我給薯片叔叔的最後答案:

教育的功能,是為社會製造自己能生存,而也能助別人生存的人;
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製造自己能快樂,而也能助別人快樂的人。

P.S. 嚟緊 5月11日我會幫「薯片叔叔共創社」主持「重塑教育跨界論壇」,對未來教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https://bit.ly/2vaVTal

Photo Credit:Icon made by Zlatko Najdenovski from www.flaticon.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50煮2餸1湯

Louis Kok: 讀寫障礙 vs 心理問題

不言論的自由 - 黃霑 - 未夠不文集